Saturday, August 21, 2010

將軍澳堆填區

今天整理電腦的file時,發現一篇之前寫關於將軍澳堆填區的記事,反正放在電腦中也沒有用,不如post在這裡分享一下。

======

先申報利益,本人住在將軍澳,眼見愈來愈多人對將軍澳嗅味討論,小弟今日索性踩單車入將軍澳工業邨,實地感受一下。
由環保大道出發,經過清水灣半島之後,就是將軍澳堆填地第一期。將軍澳最初與垃圾扯上關係好可能就是與這堆填區有關。就現場所見,如果沒有人說底下是垃圾,這裡確實如誠哥所講「綠油油、心曠神怡」,畢竟這堆填區已在1995年關閉,與嗅味應該沒有關係。雖然是一大遍臨海平地(比日出康城面積還要大),應該有很高的經濟價值,但就好像是被垃圾咀咒一樣,以現時的技術,堆填區上是不能承受大型建築物,即是不能發展成住宅,唯有暫時空置。最近政府計劃興建足球訓練學校。無論最終計劃如何,­­「綠油油、心曠神怡」應該可以維持一段長時間。

另外,聽說堆填區上的草是外國進口的,所以看起來跟郊外常見的雜草更青綠,更有附近居民話春天時整個山頭會開滿小黃花,隨風搖擺,驚嘆香港還有這樣美麗的地方,更不會想像底下就是垃圾。
雖則已關閉,但這裡始終是堆填區,會一直產生堆填氣,最礙眼莫過於這座位於首都以北數百米的建築物,似乎是為儲存/處理堆填氣體之用,據環保處資料(http://www.epd.gov.hk/epd/tc_chi/environmentinhk/waste/prob_solutions/msw_lgu.html),將軍澳第一期堆填區收集到的每小時674平方米堆填氣體中,只有24平方米能夠應用,其餘究竟怎樣處理?應該不會直接排出吧...
沿環保大道向前走,就是將軍澳堆填區第二、三期,附近亦有堆填氣體處理的設施。除堆填氣體,另一個問題就是滲濾污水(俗稱「垃圾汁」),這些垃圾汁非常之毒,流入泥土、海水必將做成生態災難。理論上堆填區最底及頂層都以防漏物料隔開泥土及垃圾,但不能保證完全防漏,而且防漏物料亦有可能老化,阻隔性變差。所以有相當規模的堆填區附近必須附設污水處理設施,將垃圾汁處理。污水處理所需的電力,很多時都靠堆填氣體產生,非常「環保」。但污水處理會否有嗅味?當時聞唔到,但如果日日屋企對住可能不太好受。
再向前走,終於到達嗅味來源:新界東南堆填區。老實講,來到入口的地方,真的非常之嗅,一架一架垃圾車駛出駛入,陣味真係好難頂,上空仲有好多雀鳥搵食。沿途每隔幾十米就有一技噴白煙的風扇,可能有除嗅、消毒作用。來到這個區域,感覺真的很差,當然現階段這環境是不能住人的,但就在不遠處就座落全港最大規模的環保城市,確實是「開荒牛」。
再向前走就是137區,即是填料區,普通人不能進入。
後記:最多人關心的嗅味問題,其實我由首都附近已經聞到垃圾味,但就分唔清究竟是堆填區的嗅味還是路上垃圾車的嗅味。值得一提,這條環保大道的確相當「環保」,因路上有超過一半車輛都是泥頭車和垃圾車,駛過身旁有點塵土飛揚的感覺,最嘔心是「吸屎車」,條水喉fing fing下,間中有咖啡色液體流在地上,發出陣陣異味,加上垃圾車跌在路上的「物品」,這環保大道都幾污漕。

No comments: